專案成果
專案背景
關於小雞上工
小雞上工是全台最大打工兼職平台,讓雇主可以找到優秀的打工人才,提供求職者各種賺錢省錢的機會。
專案目的
求職者的素質一直是雇主在意的重點,但單一功能難以徹底解決此問題。因此「雞因檢測」的目的是在求職者中推廣良好行為,並讓雇主感受到小雞上工對教育求職者的用心,進一步提升雇主對產品的信任和好感。
用戶樣貌
18-24 歲年輕人
求職者中最大宗,且較無經驗的年齡層
設計流程
1
功能規劃
規劃流程、功能
確認功能內容
風格定調
2
設計交付
繪製精稿
製作動畫
製作 Prototype
交付精稿
3
測試、優化
UI、用戶體驗測試
優化調整
功能規劃
在這個階段,我首先確定了功能需求的重點:聚焦於求職者相關的功能。接著,我列出整體使用流程,包括「入口 → 測驗內容 → 測驗結果 → 履歷預覽」的基本流程,並為每個步驟列出詳細內容,如所需資訊、功能需求,以及可能的例外情況,以確保流程的全面性。此外,我還繪製了簡易的 Wireframe,便於與行銷和 PM 團隊進行直觀的討論和調整,從而促進跨部門的高效溝通。
圖:初期規劃內容
設計目標
保有趣味性
過於嚴肅的風格可能導致用戶缺乏測驗意願
降低跳出率
確保過程不會讓用戶感到疲憊,從而提升完成率
設計產出
流程設計
作答流程有 2 種:逐題解析、最後給出全部解析,以下是兩者比較
逐題解析
優點
每題作答完就知道答案,
能即時糾正錯誤,學習效果佳
缺點
點擊次數較多,跳出率升高
最後給出全部解析
優點
全部作答完才知道所有答案,
測驗流暢度佳
缺點
解析文字量多,降低閱讀意願
抉擇重點:以測驗目的為基準
專案的核心目的是教育求職者培養正確的求職態度,所以選擇逐題解析的方式,它能即時幫助求職者理解並糾正錯誤。
且題目屬於基本常識範疇,難度較低,所以測驗結束後不需重複顯示錯誤解析。
圖:逐題解析的流程
解決跳出率升高的風險:提升互動體驗
逐題解析雖能有效促進學習,但過多點擊會提升跳出率。所以決定加入動畫和震動反饋,提升互動性,讓學習過程更豐富並保持求職者的注意力,避免過度繁瑣的操作造成流失。
互動設計
初步設計觀察與建議
行銷團隊最初設計了選擇題並希望採用左右滑卡互動(如 Tinder),但我發現滑卡不適合此類選擇題,便建議改為是非題,以更契合互動需求。
設計提示與操作輔助
我參考了其他產品的操作模式,並設計了提示箭頭與動畫來幫助用戶理解操作。雖然團隊認為設計已經足夠清楚,但開發完成後,我仍然感到不放心,便請非產品部門的同仁操作看看,結果發現提示仍不夠明確,他們對操作仍感困惑。
圖:輔助說明的箭頭
問題解決與測試優化
為快速解決這一問題,我主動與工程團隊討論,並共同決定新增蓋板說明和動畫輔助。第二次易用性測試證實了這一調整有效。這次經驗也讓我意識到提前使用 prototype 進行測試的重要性。

圖:蓋板說明與動畫

圖:滑卡操作
轉場、動畫設計
設計初衷與目標
為了讓測驗體驗更流暢沉浸,轉場效果選擇了淡入淡出和較慢的速度,營造冷靜專注的氛圍,避免過於搶眼干擾答題。
製作挑戰與後續調整
正確、錯誤回饋和獲得徽章的動畫使用 After Effects 製作,再轉為 Lottie 檔供工程師使用。過程中遇到部分效果無法透過 Lottie 呈現,我投入不少時間查找資料並調整至可支援的效果。
這次經驗也提醒我,未來設計動畫時應先確認 Lottie 支援範圍,或考慮使用更適合 UI 動畫的軟體,如 Phase。

圖:獲得徽章動畫

圖:正確、錯誤回饋動畫
震動反饋設計
設計初衷與目標
這次專案首次引入觸覺設計,透過震動反饋增加趣味並提供即時回饋,讓用戶互動體驗更豐富。我負責研究市場上其他產品的震動設計,工程師則同步評估實作可行性。
最後我將不同系統的震動時機、觸發事件及模式統整成表格提供給工程師參考。
測試調整與優化
測試中發現選擇題「點擊送出」和「出現解答」的震動過於頻繁,讓用戶易混淆正確與錯誤反饋。
因此最終移除了「點擊送出」的震動,僅保留「出現解答」的回饋,增強設計意圖的明確性。
圖:提供給工程師的震動表格
工程協作
由於專案中有很多轉場和動畫細節,所以除了基本的元件備註外,也另外製作 Prototype 展示操作過程中的轉場效果,並在流程圖上標註轉場時間和動畫屬性,讓工程團隊能更清楚了解整體設計。
圖:轉場動畫的 Prototype
學習反思
當產品運行一段時間後,通常會照著舊有的設計方式進行更新。但這樣很容易讓設計變得固定,缺少創新和挑戰。所以,我會提醒自己,在保持產品風格一致的前提下,還是要勇於嘗試不同的設計方法,找到更符合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,提升整體體驗。
同時,也要隨時保持彈性,根據當下的狀況快速和團隊一起找出最佳解法,確保設計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挑戰。